4月28日,德州工程职业学院与德州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举行校地共建活动暨“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标志着双方在资源共享、协同育人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山东省教育工会,德州市、齐河县总工会及德州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基地相关领导,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利等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共12人参与活动。






王金利一行参观了“一厅四馆”(序厅、劳模精神馆、劳动精神馆、工匠精神馆、山东馆),通过历史影像、实物展品及互动体验,深入学习全国及山东劳模先进事迹,感悟“三种精神”核心内涵。学校党委书记王金利表示,将把基地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素材,融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揭牌仪式上,山东省教育工会二级调研员王辉在致辞中强调,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必须紧扣实践导向,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通过整合学校与行业资源,让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锤炼技能、涵养品格,切实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红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她表示,将以基地共建为契机,构建“红色教育铸魂、劳动教育固本、技能提升强基”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技能培训在目标设定、内容设计、实践环节上深度融合,让“德技并修”的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守庆与基地副主任魏雁签署共建协议。德州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咏梅与王金利共同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揭牌。该基地将整合思政教育、劳动实践与技能培训资源,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衔接。

在未来合作规划中,双方将聚焦多维协同育人。课程共建上,联合开发 “劳模精神” 专题思政课程并纳入学分体系,构建浸润式思政教育模块;实践联动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及企业实训,推动课堂教学与生产一线无缝对接;师资共享上,邀请劳模及工匠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定期开设 “工匠讲堂”,以亲身经历传递职业精神;活动共办中,联合举办技能竞赛、主题研学等特色活动,推动 “三种精神” 深度融入校园文化与育人体系,形成 “课程 + 实践 + 师资 + 活动” 的立体化育人矩阵。
此次校地共建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通过整合地方红色资源与职业教育优势,构建“理论教学+实践体验”双轨体系,助力培养“德技并修”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